在疫情下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,因为他们的感知能力特别强,而认知能力又有限,他们通常从父母的情绪和状态里,拼凑与事情相关的细节。许多成人的痛苦都与童年有关,童年习惯了快乐的孩子,以后会不断重复快乐,而童年在痛苦中度过的孩子,长大后只有在爱的客体中才能得到修复。所以疫情下父母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。我们先来看3个案例。

案例1:“妈妈,我要出去玩!”妈妈说不行,出去会传染。孩子不依不饶:“我就是要跟你去超市!”妈妈急了,吼了孩子一句:“传染会死掉的!”孩子默不作声,不再吵闹了。

案例2:一位家长来电说,孩子上网课,一会喝水,一会上厕所,这样的听课状态,我真的非常着急!家长天天因网课与孩子起争执。

案例3:一位家长来电说,孩子马上就要中/高考了,但孩子却控制不住玩手机,在家老发脾气,他也想考好的大学,但现在复习失控了?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了?

你的家庭是不是也在上演和上述类似的情况呢?那么疫情中,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?作为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呢?

疫情下孩子需要什么?

1.安全感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,我们的孩子受到惊吓时无意识地喊出“妈妈”,所以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求。突发的疫情将我们的生活打乱,安全感可以支持我们面对混乱,让我们身处混乱中却不被吞噬,安全感越足,对于不确定性的忍耐力就越大。安全感包含了亲密、依赖、信任的亲子关系,舒适的家庭环境,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创造安全感,大人良好的情绪、温柔的拥抱、耐心的解释都能为孩子增强安全感。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更自信。

2.稳定感。突发的疫情,让我们都有失控感。孩子就更是,生活被打乱,还要每天上不怎么适应的网课。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回归到秩序与稳定的生活当中,这样孩子才会有稳定感。这就像晕车的人,为什么司机永远不会晕车,就是因为他能掌控,知道什么时候会转弯,什么时候会刹车。孩子们也需要这种可控感,需要稳定的生活、稳定的情绪、稳定的心理状态。规律的生活作息,多角色的情感支持都能增加孩子的稳定感。

二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
1.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。重要的是不是我们说什么,而是如何告诉孩子,针对不同的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说,用什么情绪说。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,我们可以通过故事,游戏,绘画的方式和孩子分享。对于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,我们可以和他一起讨论,怎么做好自我防护,和孩子一起通过疫情中真实的故事,带着孩子一起积极乐观的感受生命,探讨死亡,同时激发孩子的社会责任感。

2.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。当我们告诉孩子疫情的事实时,孩子可能会震惊和恐惧,这样时候父母不要说“不要怕,你要勇敢”,可以说“妈妈也害怕,大家都会害怕,但是我们很快就能战胜它了”。

这样表达你就是在接纳他的情绪。首先你要允许孩子有担心、害怕、恐惧、焦虑的情绪,这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,只有孩子出现了过度的负面情绪,或者出现躯体症状和行为问题,如强迫洗手、睡眠问题、头痛、注意力很不集中、总是发脾气等症状时才是过度的。

心理学重视人的情感,因为情感是人独有的精神现象,我们要鼓励孩子以习惯的方式表达经历和体验,尤其是情感体验。同时我们要看到任何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的,包括负面情绪,这就像我们走在马路上,突然有一辆汽车向我们迎面而来,我们会迅速做出反应,跳到一边去,以避免伤害,这是恐惧情绪激发了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,我们要深深的接纳并感谢负面情绪。

3.学会正向关注,激发孩子动力。孩子心理一般有两种力量,一种是孩子自己的力量,另一种是世界的各种力量,我们称为异己的力量,这种异己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父母,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异己的力量。父母欣赏孩子时,孩子的异己力量会无限强大,激发孩子奋进;当父母一次次打击孩子时,孩子的异己力量就很很弱,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,变得不愿意去尝试和改变。

案例2中那位妈妈说,我的孩子上网课的时候一点都不认真,老是走动,你看到了他走动,却没有看到他每天按时坐地电视机下的行为;案例3中面临中考高考的孩子你看到了他控制不住玩手机的行为,却没有看到背后他想变好的心理,玩手机只是他逃避问题缓解焦虑的方式。你发现了吗?只有我们注意到的才会被我们看见,这就是心理学的视框,可怕的是,我们都是注意问题发现缺陷的高手。我们越关注他的缺点,孩子会越焦虑,做出更多让家长恼火的行为。

当我们不以问题或缺陷的思维来看待孩子时,孩子不一定会立即发生积极的改变,但是我们家长的内心没有那么焦虑了,当我们自己的心情愉悦时,孩子的行为也会变得正向积极,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。所以如果孩子每一次好的行为都能被父母看见,他会更认真学习。父母的赞赏与正向关注,是孩子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,我们不要总想着去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,而是要从内心去激发孩子的动力。

4、给孩子创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系统。生活中我们会发现,支点多的物品会更稳定。人的心理也是一样的,疫情期间我们要让孩子与亲人、朋友、同伴、老师、同学保持良好的接触和联系,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同的角色,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。

5、积极的行动与改变。心理学研究表明: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,会产生喜出望外的兴奋感,从而增强自信心,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,形成良性循环,这就是“幸福强化效应”。所以家长要接纳现实,活在当下,带着焦虑采取更积极的行动,为孩子制定计划,保持作息规律,保持情绪稳定,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,形成良性循环。